人民头条:人民之声 人民至上 网站热线:13259888867 总编信箱:xibuxinwen@qq.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本网聚焦 > 正文

从农村走出来的24岁“资深新闻人”--记视点陕西网总编辑刘雷刚

www.peopletop.com.cn(2012-11-12)来源:科教网
复制链接关键词:
      

文/张博

    他16岁时创办了个人网站,24岁时创办了自己的公司,是同龄人眼中的成功者;他的腾讯微博有近7万粉丝,与地方政府、名流、商贾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是朋友眼中的幸运儿;他采写了大量监督维权稿件,替弱势群体声张正义,是老百姓眼中的好记者。但他又极富争议,他的年龄、学历、身份与能力、成就不符,遭人质疑。他所创办的视点陕西网在2012年10月更是遭到了黑客的攻击,损失惨重……他是陕西媒体界的一匹黑马还是一些人口诛笔伐的“富二代”?他是天才少年还是“职业混混”?他,到底是谁?

    他是农民的儿子

    1988年腊月,正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在那个物质生活贫乏的年代,农村的冬天,农民会躲在被窝里消磨时光,日子过得寂寥但也还算平静。

    初四这天,一个男婴的啼哭声打破了村里的宁静,当刘雷刚哭着来到这个世界时,史圣司马迁故里陕西省韩城,位于黄河岸边的老刘家正在笑着迎接他。

    “大雪压着几亩大棚蔬菜,父亲早起骑车载着箩筐的背影仍记忆犹新。”刘雷刚的父母是本分的庄稼人。“记得那时是父亲一脚将我踢进了幼儿园,之后我便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与村里的小孩们一起上学、放学,我父母则去了县城做些农资生意,每逢忙月,才回来小住几日。”这就注定,刘雷刚的童年要在田埂和校园间寻找内容。“小时候我很调皮,上山野炊、爬树掏鹊、下河捉鱼,无所不能。”刘雷刚说。



刘雷刚童年与兄弟在一起(右一)

    刘雷刚是家里的独生子,在众堂兄弟当中排行老二,逢年过节兄弟五个会围绕在爷爷奶奶膝前叽叽喳喳,其乐融融。农村的生活虽然物质并不富足,但精神世界却异常饱满。“我的童年生活是快乐和幸福的!”刘雷刚说。

    和所有跟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的孩子一样,刘雷刚作为拥有“最高指挥权”的小将军,享受着一家人最好的物质待遇,“爷爷奶奶总会把好吃的留给我,宠着我,惯着我。”但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的缘故,他偶尔还是会觉得,自己像一枚被大树遗弃的叶子,校园里瘦小的身影,时常会遭到同学的嘲讽。不过,这也使他养成了独立的个性。上初中时的一个暑假,他对父母说:“给我几亩地,让我来经营。”那年他14岁。

    从刘雷刚家到老城区瓜果蔬菜批发市场有近3里路程,下午他去地里割菜,晚上将菜进行清洗、分捆、装筐,并用架子车拉回家,第二天凌晨一点多起床后,再拉往批发市场抢摊位。

   “第一次去卖菜,有人出每斤6毛钱的价格欲全部收购,我却觉得别人都6毛5在叫卖,这也太亏了!我的价格一分钱都不降,等到太阳爬到山头时只有将没卖出去的蔫菜倒掉。”刘雷刚拉着车走在回家的路上,他从失败中领悟到,“在生意场上,其实学会变通和圆滑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来年暑假,他和自己的几位叔叔从城里的早市上批发了一车西瓜,用农用三轮车拉到各个村庄、街头摆摊销售,不仅给自己挣到了学费,而且还积攒了不小数目的一笔零用钱。“那个时候,我觉得我的收获是最大的。”

    经过长时间的社会实践,刘雷刚积累了一定的生意经验,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多领域发展。刘雷刚的高中同学告诉记者,在他的记忆里,刘雷刚总是穿梭在学校各项活动队伍中,背着数码相机,给学生拍摄照片;拿着摄像机,录制学校类的各种文艺会演。因为他给同学的价格比城里摄像师的价格要低,同学们都愿意去找他,有好几个班的毕业照都是他负责拍的。刘雷刚的父母说:“自从上高中以后,小刚就很少向家里要生活费,大多都是用自己赚来的钱生活,挣得多时,还会拿出一部分周济家用。

    教育的价值在于,一方面让孩子具备基本的文化素养和基础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在于让孩子具备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刘雷刚说,在众多社会身份中,让他感到最自豪和骄傲的是,“我是农民的儿子”。他具备上述能力和素质。

    他是校园里“受争议”的小记者

    小时候看电视时,刘雷刚会站在电视机前模仿里面的人说话,奶奶告诉他说,那是记者。“从此,我的心里就种下了一个记者梦。”

   因为从小喜欢绘画、写作、摄影,才华出众的缘故,刘雷刚在上高中时,曾是同学们眼中的“未来之星”。对于每次出黑板报后引来无数同学的围观和赞美:“那是我最有成就感的时候,如果没有这些课余活动,我想,学校也就失去了吸引我的能力。”

    那时,他还是班级里的文体委员,日子过得“又红又忙”。



高中时期的刘雷刚

    但他又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人,这种“争议”从他一开始参加社会活动,喜欢上“当记者”的感觉后,就已经注定和产生了。有人觉得他聪明、好学、才能出众,是个好学生,但也有人觉得他叛逆、好动、执拗,不好驾驭和驯服,沉溺在社会活动中“不务正业”,是一个反面典型。

    他甚至因为过于坚持自己的梦想,而在中途辍学。

    2007年,当时上高中的刘雷刚觉得,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作为一个特长明显但学习成绩又明显不太好的学生,如果按部就班地这样学下去,并不会有一个太好的前程和理想的未来。或许自己的前程和未来会作为某种牺牲品,会和青春一起荒芜并损失殆尽。所以,他当时选择了辍学。但在“象山中学”校长阮谦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管你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基础知识,至少你要读完高中”的挽留下,才得以回心转意,完成了高中学业。

    院谦荣说:“刘雷刚上学期间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阮校长的记忆中,如果单从学习成绩上看,刘雷刚始终在中游地带徘徊,属于中等偏上型学生;从外形上看,刘雷刚身体瘦弱,应该属于“貌不惊人”型学生。“但他脑子聪明,动手能力强,喜欢钻研网络知识,并热衷于参加各类校园、社会活动,从这个层面上说,他应该属于社交型早熟人才。综合起来看,他从小表现出来的才华和素质,最应该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如今他已经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行走在自己热爱的新闻事业中,他无疑是成功的,也是我们学校的骄傲。”

    2005年,刘雷刚接触了计算机,并通过长期的自学与实践,掌握了大量的平面设计、影视编辑和摄像摄影等技能。在“第四届全国信息创新与实践活动”中,其作品《谁将河水污染?》荣获了国家级高中组三等奖,填补了韩城当地在计算机领域学生获得国家级荣誉的空白。

    最初,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想,在实现梦想的路上,只有经历了孤独、贫穷、非议、坎坷、挫折后还能坚持下来的人,才能闻到梦想开花时的芳香,进而品尝到甘甜的成功果实。

    刘雷刚从小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适合什么,他曾经有过想放弃学业的想法,但他从未有过放弃梦想的做法,所以,他后来才会成功!

    他是韩城文化名人张勇的学生

    人的一生总是充满了偶然,有天赋和够努力的人不在少数,但真正能敲开成功大门的人毕竟属于少数,就像我们在功夫电影和武侠小说中看到的那样,一个功夫造诣极高的人,要想成为一代名侠,必将有某位具备点石成金的世外高人帮助打通任督二脉,才能破茧成蝶。虽然这多少带些玄幻色彩,但同样也极具现实意义。至少,刘雷刚就是这样的。

    刘雷刚说他的新闻启蒙老师是韩城名记张勇,现任《中华佛教准提网》总编。



时任央视网招商频道西安视窗新闻总监的刘雷刚

    张勇当时是“韩城市政府信息门户网”总编。六年前的一天,他收到了一封来自《象山中学》的投稿邮件,文章是写当地一座桥的故事。文中谈到了水上乐园对古桥造成威胁问题,谈到了洪水预防问题,小作者还通过自己的采访、调研和观察,用数字和事实说话,向社会发出了:“毓秀桥还能安卧多久?”的质问,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和担心。“邮件的署名为刘雷刚,后面还留了联系电话。”张勇说,他被其良好的文字功底和敢于叩问现实的勇气所打动。

    周末,张勇约刘雷刚去办公室喝茶,这让刘雷刚感到受宠若惊,甚至有些忐忑不安,要知道:“张勇在当时的韩城媒体界可是赫赫有名的大腕级人物,还是韩城政协委员、行风监督员”。但见面后,张勇的随和与朴实打消了刘雷刚心头的顾虑。

    两人虽然年龄相差悬殊,但彼此都颇为欣赏,刘雷刚敬仰张勇在行业里的威望,张勇则被眼前这个年轻人对新闻事业的执著和热情所打动,从此俩人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刘雷刚说,在自己踏入新闻征程的那一刻,张勇扮演了及其重要的角色。“他竭尽所能给我讲解人生、新闻、并帮我树立了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使我学会了思考,如何在新闻行业中走出一条独特的道路,当年如果没有遇见张老师,刘雷刚说他的人生很有可能将重新书写。”

    刘雷刚在张勇的鼓励下从此翻开了自己的新闻人生,开始在一些媒体平台上发表自己的原创新闻,在当地新闻界开始崭露头角,哪里有新闻,他就往哪里跑,用刘雷刚父母的话说,那时的他确实是一个“不务正业”的学生。

    后来,他开始在网上寻找关于网站建设的知识和技术,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不久,由他一手创办的《西部记者网》终于上线,“刘站长”从此有了自己的平台。

    随着网站的日臻完善,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也随着自己专业水平的日趋成熟,年仅18岁的“刘站长”开始和业内资深的新闻人交流、取经、合作。2008年底,这个民间资讯类网站创下了每天2000个 IP以上的访问量。

    张勇在谈到自己的学生时,丝毫不吝赞美之词:“作为一个老新闻工作者,能发现并培养一个好的新闻苗子,所谓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情,我非常喜欢和欣赏我的这个学生。他年纪小但成就却不小,他从上学时就热衷于新闻工作,还自己制作网站,表现出了很高的天赋,他做事有恒心、决心、不怕吃苦,勤奋好学,所以才能在新闻领域独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据张勇说,刘雷刚在工作中每遇到难题时都会打电话向他虚心请教,逢年过节也会发来祝福短信,这让他觉得,“我当初并没有看错他。”并鼓励刘雷刚,“相信自己,就一定行。”

    当人们在感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时,我不仅想说,其实,世上会跑的,能跑的马儿有很多,最后被相中的却一定是,品性和能力都比较高的马。

    他是曾休学的好学生

    刘雷刚说自己是“高中本科”学历,读了三年高中,一年大学。

    2008年,在恩师张勇的极力推荐下,刘雷刚报考了著名学者肖云儒担任院长的西安外事学院人文学院,学习“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谈起自己的大学生活,刘雷刚只说了一个字“累”。

    除了跟班听课之外,还要采访、写稿、参加各类社会活动,“虽然大学生活丰富,但身体却日渐消瘦”。就在大学一年级就快要结束时,刘雷刚滋生了应该为母校做些什么的想法。

    2009年6月,刘雷刚听说学校要去渭南招生,便给自己争取了回乡招生的机会,与另一位招生老师共同负责韩城市的招生工作。从6月初到8月底,两人齐心协力,屡出新招,超指标完成了当年西安外事学院在韩城的招生任务。

    然而,就在众人以为刘雷刚会顺利读完大学,然后考研、考博,直到走向更大的人生舞台时,他却出人意料地做了一个决定:“休学!”

    父母坚决反对,作为传统的农民,他们无法接受“砸锅卖铁”供出来的大学生竟然叛离了他们最初的目标和规划;老师同学也竭力反对,他们普遍觉得,在这个看重文凭的年代,没有任何一种理由可以成为放弃学业的借口。但刘雷刚还是坚持了自己的选择,他对父母说:“我会让你们看到大学生为我这个高中毕业生打工。”

    在离开校园的日子里,他曾一度生活在家人的“不理解”和周围人审判的目光中,有过很漂泊,很孤独,很无助的感觉,也经历过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

    当他身边的同学用双手捧起爱情时,他只能在单调的日子中默默编制着自己的青春事业;当同龄人把酒言欢放歌古城时,他也只能在笔下的新闻人物中不断喟叹和寻找真相。

    然而,他仅仅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用实际行动和成绩证明了自己的价值,粉碎了那些曾认为他这一生将一无所成的预言家的谎言。

    当他再次回到老家韩城,并在韩城市委政法委的支持下担任《韩城法治新闻网》总编辑,共同策划了“2009,韩城市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单位)”网络评选活动、“平安创建,问计于民”、“闪耀政法风采”等专题报道,为韩城市平安创建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后,人们开始重新矫正自己的审视角度,对眼前这个年轻但不自轻,成就远高于身高的人,纷纷竖起了大拇指。那年,他还在韩城市一家酒店兼任总经理助理一职。

    离开学校后,他从事着自己热恋的职业,奔跑在不同的新闻现场;离开学校后,他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不仅提高了自己,还教会了更多的人如何在新闻行业里更好地去生存和发展;离开学校后,他也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在他的公司里,清一色全是大学生 。

    刘雷刚说,其实,他离开学校后并没有放弃学习,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在实践中学习。“我有写作、摄影、计算机、演讲等爱好,若只从其一去发展,自己的人生也许太单调,只有选择新闻这个行业才能全面地发挥我的特长。”

    不是每个辍学的孩子都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也不是每个拿到文凭的学生就一定会有一份好工作。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去发展,是适合生存和发展的最高法则。

    他是新媒体领域的资深能手

    所谓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媒介,通俗的说就是宣传的载体或平台。传统的媒体一般是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直邮等。但互联网和手机的诞生,等于向这个世界宣布:新媒体时代来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新闻工作者及媒体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个全新的、瞬息万变的时代和大环境下,他们必须用新思想武装自己,适应社会发展的主潮流,具备开拓进取,逆流而上的勇气,才能在新闻事业中有所成就。而在新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80后新媒体人,正在逐渐走向新闻报道的前沿岗哨,也正在一天天成长为新闻报道的主力军。

    2009年初,在众多媒体记者和科研专家教授的帮助下,刘雷刚担任《西部三农在线》网站总编辑,一个旨在“关注三农问题,直通百姓生活”的行业网站从此诞生。他便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二个称谓:农民的通讯员,也意味着他吹响了进军农业大产业的冲锋号。

    2010年5月,他策划了“我的大学 我选择”陕西高校招生专题,用权威的视角对各大院校进行全方位报道和宣传,为高考学子们提供了一个选择理想大学的综合性网络平台。拉开了开拓教育产业的序幕。



刘雷刚荣获“2011陕西省互联网行业五佳创业创新人物”

    同年,他任CCTV央视网招商频道西安视窗新闻总监,组织策划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先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博览会市县长对话访谈”,实现了九位地方领导与央视权威网络媒体的同台互动。

    2011年初,他策划启动了《视点陕西》网站,实现了与央视网招商频道的有效互动,建立了百余人的通讯员团队,以“评+视”的运作模式,朝着一个更精准的目标前行。

    2012年香港《华新报》、陕西《阳光报》刊载了他的文章 :“论新闻学专业毕业生媒体实战法则。”同年,他受其他媒体邀请对新团队进行业务培训,受部分高校邀请对新闻专业大学生进行公益性新闻实战讲解。

    “经营民营网络资讯网站,难度特别大,它没有官方网站独特的背景和稳定的客户,我们能做的,就是广纳贤才,为有新闻梦想的朋友们提供一个新兴的资讯平台,我们可以超越的,只有内容”,在谈到网络媒体的未来发展方向时,刘雷刚说。

    他是员工眼中的精神导师

    刘雷刚手下曾有两员大将,业务能力超众,才思敏捷,曾支撑着“视点陕西”网的半壁江山,一位是温进国,另一位是高磊。

    温进国曾任“视点陕西”采编部主任,现任《中国人物网》总编辑。1989年出生的他看上去有与同龄人不相符的成熟,他擅长写人物专访,曾是视点陕西网的金牌主笔。

    据温进国介绍,他与刘雷刚是在一所大学里认识的,上学期间就对刘雷刚比较崇拜,并一直在网上关注着他的动态,“他对传媒事业的热爱和坚持,以及他永不言败永不放弃的精神都一直深深地激励着我”。

    大学毕业后,温进国曾在某报社实习过一段时间,后得知刘雷刚创建了自己的团队,便主动投于麾下,在刘雷刚的策划和指导下,从“招商局长访谈录”开始,做了一系列的人物专访和社会报道。



刘雷刚在高校对新闻学专业学生进行新闻实战讲解

    温进国回忆说,有一次刘雷刚召集大家开会,会上他说:“我所制定的规划和路线,即使到了最后只剩下我一个人,我也会坚持下去……”。“他从16岁开始就一个人单枪匹马在新闻媒体界创天下,他有自己的原则和坚持,更重要的是,他有自己的信仰,他一直都是我学习的榜样……”温进国说。

    和温进国不同的是,高磊是东北人,在“湖南湘潭大学”毕业后,曾在深圳某培训学校任职过作文老师一职,后因生活习惯等原因,来到了西安,并在朋友的引荐下加入了刘雷刚的团队。高磊说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刘雷刚的帮助、指导和鞭策。从2010到2012两年中,从一个无名小编能够到视点陕西网采编部主任,再到任怀德传媒文化有限公司执行总监的职务,他最想感谢的那个人和他想要第一个感谢的人都是刘雷刚。

    高磊回忆说,在2011年夏天,刘雷刚带领大家去勉县采访,途中得知员工郭琦家就在附近,刘雷刚便让司机停车,买了许多礼品,专程驱车看望了郭琦的家人,令一行人及其郭琦家人都很感动。

    在平日的生活中,刘雷刚也能细心照顾员工的生活。高磊说有次自己过生日,刘雷刚在一个饭局上得到消息后,当即推掉了应酬,大老远特意赶了过来,请他和公司员工一起吃饭,这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做事格局很大,但又不疏细节,他的执著和坚持以及人格魅力都深深地影响着我。虽然我现在已经离开了公司,但我会一直铭记他的教诲,感念他的照顾,会以他为榜样。”

     “视点陕西”小王(化名)说,面试时接待他的人就是刘雷刚:“他个头不高,又长了个娃娃脸,看起来像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我当时就没太在意,后来当他介绍自己是总编时,着实吓了我一跳。”据小王透露,刘雷刚平时在办公室不苟言笑,说起话来有腔有调,又非常严肃,根本不像个88年的孩子,“私底下大家都很怕他,但心里又都特别佩服他,因为他的能力实在是太强了!”

    其实,因为特殊的成长环境,刘雷刚的性格中兼具了两种极为矛盾的属性,他时而沉默,时而活跃,他沉默时像一个忧郁地专注于思考的邻家少年,他活跃时像一个爱出风头,争强好胜的政治家,他工作时的身份是领导,他生活中的身份是接近90后大男孩,他采访时是一个具备专业素质的记者,他回到家或许还会成为一个任性的孩子。他思想独立,他叛逆而传统。但,这都是他。

    他是朋友眼中的“钢铁小巨人”

    三年前王育民通过网络认识了刘雷刚,因为所从事工作性质相同,就不可避免地会在一些采访活动中经常碰面,后来熟悉了便成了朋友。他对刘雷刚的为人颇为欣赏,毫不掩饰地赞美道:“他年轻有为,身上有一股闯劲,又极富创新和实干精神,在他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身上极为罕见,弥足珍贵。”

    王育民是《西部维权在线》总站长,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新闻媒体工作,坚持党性原则,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是他创办网站秉持的原则。他说自己一年前在韩城采访时他去过刘雷刚的家里。王育民说刘雷刚在他们村那片确实算得上名人,他这些年在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免也令人羡慕”。

    王育民去刘雷刚家时,见到了刘雷刚的父亲:“我觉得他父亲在当地还是很有威望的,人缘和口碑都极其好。所谓‘虎父无犬子’嘛,人在成长中家庭教育还是很重要的。”

    另一位刘雷刚的好朋友李某在接受采访时说,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创办自己的网站,替老百姓维权,这人够牛;一个大学生选择放弃学业自主创业,这人够勇敢;一个没有后台、背景、文凭的孩子在这个社会上能成就一番事业,这个人不一般!

    李某说在他眼里,刘雷刚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值得尊重的人,一个具备钢铁精神的“小巨人”。

    他是视点陕西网总编辑   

     2011 年对于刘雷刚来说是及其辉煌的一年,他所代理运营的央视网招商频道《西安视窗》在业界有不俗的表现,受到广泛好评,2012 年对他来说更是不平凡的一年。

    2012年,他放弃了与央视网招商频道的合作,在原有的基础上策划开通了《视点陕西》网站,这意味着,他将要走企业化资讯门户的路子。“我一定要打造出一个民营的、权威的陕西综合资讯门户网站!”刘雷刚很坚定的说。

    网站运营期间,成功策划和启动了“视点陕西摄影俱乐部”、“视点陕西领导视点”、“投资勉县,瞩目勉县”、“走进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聚焦宝鸡新农村、“三秦网络大拜年”等网络专题。在刘雷刚的带领下,员工齐心协力,屡创佳绩,《视点陕西》网站在陕西省民营网络媒体中不断大胆地创新和应用。

    在团队建设中,刘雷刚更注重的是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他一直在鼓励着自己的员工要敢于创业,甚至将网站的部分栏目放手交给员工自己去独立运营。采访中,记者得知曾跟随刘雷刚一同工作的几位员工已走在了属于自己的创业征程上。对他而言,这是一种人才的流失,当然,一部分老客户也随之流失了。刘雷刚笑着说,这些都在情理之中,预料之中,也更在承受之中,一个企业要经受得了血液循环的“打击”,才能做得更强,走得更远,不能过于人性化经营,立足长远发展,既能培养出更多的新闻人才,又能更坚韧的发展下去。



《视点陕西》网总编辑 刘雷刚

    2012年10月,“视点陕西”网站遭到了黑客攻击,导致整个运营系统完全瘫痪,后经技术攻关一周,才得以恢复,这件事对网站的权重可以称得上是致命的一击。

     网络安全与每个互联网企业及用户都息息相关,刘雷刚责怪自己“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太过淡薄”。但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他说在网站基础建设上,今后会加大投入力度,使用更强大的维护技术,为网站安全保驾护航。

    《视点陕西》网站成功修复后,先后被“谷歌”、“百度”、“有道”等搜索引擎列为新闻源网站,这让他觉得,自己一年多来所付出的努力终于有所收获,这是对自己最好的褒奖,也是网站综合实力的最有力体现。

    陕西省业内人士大都感叹刘雷刚的腾讯微博影响很大,半年内已经接近7万粉丝,并在一些社会公共事件中发挥了重大的舆论导向作用。“平常人把微博只当作一个新兴的消遣工具,但对于媒体人来说,微博则是一个传播价值观与正能量的强有力武器,媒体人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积极善用这一开放的大功率能量平台,让媒体人自身在微博中体现出更大的社会价值。”

    当谈到前段时间在微博上发布征婚启事的经历时,刘雷刚说自己与前女友分手不久,因为所从事的工作性质,无法给予对方足够多的照顾,最后的句号就只能潦草地画在了分手处。因为平时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去谈恋爱,所以只好发条微博,希望能找到一个能相互理解的伴侣,在时机成熟时就结婚!“先成家,互相照应,带着一种责任去工作,去创业,也许会轻松一些,会有些许温暖和寄托。”

    当记者问到有没有炒作的成分时,他笑着说,不排除微博试水,但最主要的目的还是想真心找一个“臭味相投”的人结婚。“有一个人打理家庭,我想也能带动我的事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由刘雷刚亲自主笔的“小刚视点”栏目被业界同仁称之为针砭时事的大胆创新。视点陕西网发出的“今天您视点了吗”,更是得到“新华网”的报道。

    刘雷刚谈“青春爱情事业和梦想”

    闲暇之余,刘雷刚常去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能垂钓的地方,另一处是可以K歌的场所。

    一人,一杆,一湖水,让自己完全安静,让精神世界得到彻底回归和放松。

    手把话筒,放松思绪,自我宣泄,在嗓门和音乐中自我调整和修复。

    面对业界的争议,刘雷刚说:“因为社会地位,年龄,成就,能力的悬殊差异,有人说说闲话,也属正常,我没有必要去做一些针对性的回应,还是继续脚踏实地的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比较务实。”



刘雷刚与著名学者肖云儒一起

    谈到爱情,他说,不知道爱情是什么,但他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和什么样的人可以共度一生。

    谈到职业,他说,我是一个极不规范的职业经理人。因为不讲究包装自己,所以看起来有些随意和懒散,但自己的内心是非常认真的。

    谈到命运,他说,觉得自己很幸运,一直都有贵人相助。他认为自己做得最成功的事情是成功地推出了《视点陕西》网站。

    谈到偶像,他说,把自己打造成别人更欣赏的人,是他不变的追求。

    谈到过早入行,他说,踏入媒体行业后,让他的青春早早潦草结束,但也加速了自己的成长,成就了更成熟、更坚强、更理性的自己。
 
    谈到如果真有《2012》,他说,会呆在家里写评论、写“视点”,和家人在一起,和事业在一起。

    谈到对别人的看法,他说,对人没有看法,只学习别人做事的思维方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谈到网络媒体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他说,网媒不可能取代传统媒体,只有相互合作,互补,才能体现出网络媒体更大的社会价值。

    谈到未来,他说,想去高等院校继续学习和深造,争取拿到更高学历的文凭,实践结合理论,与新闻系的学生和老师共同探讨专业领域更深层次的问题。

    记者手记:

    在得知“视点陕西”网成为百度新闻源后,中国科教网(www.kjw.cc总编李伟伟让我去采访这位年仅24岁却在陕西媒体界赫赫有名的人物。为了做到尽量客观,在采访完新闻刘雷刚后,又分别采访了他的家人、同事、朋友以及圈内外的一些相关人士,在整个采访过程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回答我每次提问时的认真思考,以及他严谨的做事态度。

    自从互联网诞生后,随之就出现了一个新兴的职业,从事这种职业的人,他们的精神世界栖居在略带虚幻色彩的互联网上,在各种现实的挤压下努力寻找出处;他们过着朝九晚五与键盘和鼠标为伍的生活,通过各类图片、视频和文字,带给网民最快、最全的各类资讯,他们致力于为企业、行业和个人提供服务,在帮助别人实现梦想的路上,铺砖添瓦,而他们的视力却正在一天天的下降,他们的身体因为持续不断地接受着电脑的辐射,而变得越来越亚健康,他们是看见晨曦最早的人,他们是阅读夜色最晚的人,他们的大脑中因为储存了太多别人的故事,已经变得很难再容得下自己和家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作网络新媒体人。

    于是,我努力想通过自己的这篇专访和这段文字,告诉人们一个更加真实的网络媒体人的生活,让读者可以通过刘雷刚的故事进而了解这些生活在新闻故事背后的文字工作者的成长及生活现状,让他们的家人、朋友、以及身边的人,能够更加理解和支持他们的工作,也让我的这些朴素的文字能够具有相应的社会价值!因为在中国,除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以外,还有很多带给社会正能量并产生价值的默默无闻的耕耘文字的新闻工作者。

    在即将结稿的时刻,脑海里开始不断播放整个采访的画面。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个瘦弱的年轻人,伏在办公桌上一边喝茶一边思考人生的场景。他说自己的理想是,等网站进入良性发展后,会去大学继续学习和深造,会和学习新闻的同学、老师一起探讨中国新闻人的未来和发展方向……此刻,我最想说的是,其实,他只是80后新闻人的一个缩影!

    刘雷刚和中国大多数媒体人一样,在各种矛盾中不断思考和叩问自己,也会有柔软和困惑的时候,也会有妥协和无助的时候,但我相信,他们终会克服种种逆境和困境,战胜贪婪、欲望、邪恶,从而找到本真、阳光和爱,最终奔向光明的未来。

    是的,像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作者系青年新闻评论员、中国科教网采编部主任张博

编辑:西部新闻中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西部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西部新闻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
推荐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