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新闻网:前沿 真实 引领 公益 网站热线:13259888867 总编信箱:xibuxinwen@qq.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西部资讯 > 西藏资讯 > 正文

西藏自治区农科院农业研究所15年发展成就巡礼

www.xibuxinwen.com(2010-09-10)来源:
复制链接关键词:
    西部新闻网消息:西藏自治区农科院农业研究所自1995年以来,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农牧民增收和“一产上水平”的目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真抓实干,加快发展,通过不懈努力,使得农业科研、推广、开发取得了重大成就。1995—2010年先后获得国家部委、区、市科技进步奖38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农业部丰收奖二等奖2项,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成果奖特等奖1项,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2项、四等奖3项,拉萨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审定农作物品种28个,其中青稞品种15个,小麦品种8个,油菜品种3个,蚕豆品种1个,向日葵品种1个。出版了《西藏昆虫分化》一书,提出了新的昆虫分化中心理论,建立了新的昆虫区系。发表科技论文及科普文章635篇。1995—2010年间,累计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703.352万亩,新增粮食11928万公斤,增产油菜籽30万公斤,经济效益达44765.1万元。

  科技创新树丰碑

  在农业科技工作中,区农科所突出原始创新,主攻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突出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主攻农业增产增效技术;突出农业科技产业化,主攻特色农产品加工工艺与技术;突出农业可持续发展,主攻农田生态环境整治技术;突出高原特色,主攻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技术;突出无公害农业发展,主攻农田病虫草害生物防治与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突出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主攻农牧结合技术与经济作物发展技术;为“一产上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科技产业化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保障。自1995年以来,农业研究所始终将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作为立所之本,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继组织实施基础科研项目300余项,使得农科所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在农作物品种品质,农产品加工技术与工艺,农田耕作与生态环境整治技术,农田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和农业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等3个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上新台阶。农作物优良品种和新品种选育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研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农科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了项目法人负责制和课题负责制,并区分不同科室和作物类型,分别制订了育种计划,安排了试验用地,如期完成田间实验播种任务,规范了田间管理和记载分析工作。在认真开展资源利用、系统选育、杂交育种和加代繁殖等传统育种工作的基础上,引进先进设备与技术,积极运用航天育种、分子标记、基因转移、染色体导入等生物工程育种技术、工厂化组织培养技术和杂交优势利用技术,不断改善技术手段,努力提高研究水平,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为满足科研工作的需要,做到研究物资到位,确保了科研工作适宜、适时、适度实施。加强了新品种生产展示与示范力度,努力促进新品种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自治区农科所于今年在曲水县以及日喀则等地分别展示了藏冬20号、甘春20号、京华165等13个新品种,使得西藏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研究力度明显增强。

  “十五”以来,农科所深入开展了青稞、小麦、油菜、马铃薯、荞麦、甜菜及其它作物新品种选育研究。经过多年艰苦努力,相继选育出一批生产优势明显、品质特征突出、潜在效益显著的农作物新品种、新品系、新材料。其中新育成的春青稞990739、042555、2008-1278、2008-1282、2008-1281等品种(材料),平均亩产量在400-500公斤,有的亩产高达千斤以上,并即将提交品种审定或进入区域试验,是适合西藏低海拔河谷灌溉农区种植的高产、超高产品种。新育成的春青稞品种藏青690,亩产量在250-320公斤,是西藏高寒、半高寒农区的理想接班品种。经中国农科院谷物测试中心2005年化验,新育成的冬小麦新品种藏冬20号,蛋白质含量12.8%,湿面筋含量38%,沉降值31.8mL,达到国家中筋小麦品质指标。该品种平均亩产为466.62公斤,产量与肥麦接近,品质指标明显优于肥麦,是西藏优质小麦的理想品种。新育成的油菜新品种京华165、青油17号等品种品质好、产量高。从德国引进、经系统选育成功的豌豆新品种德引1号,亩产量100-125公斤,比当前主推豌豆良种增产20-30%。新育成的农作物新品种、新材料在大田生产示范推广中,得到了群众认可和接受,发挥了巨大的增产增收作用。

  ——农作物种质资源引进、保护与利用研究明显加强。为进一步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利用,促进育种工作,农科所针对种子库内储存的部分种质材料丧失生活力的问题,在自治区科技厅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实施了“现存农作物种质资源生活力测定与种质更新”项目。从原有实验档案入手,对入库保存的所有种质材料进行了彻底清查整理,更新繁殖种质资源材料2000份。根据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实际需要,实施了“西藏作物种质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项目,严格按照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编目和长期入库保存的原则与标准,整理入库大麦资源800份、小麦资源840 份、豆类资源180份,完成了新入库种质资源生活力测定与品质鉴定。针对育种材料不足的问题,组织科技人员,从全国各地和国外引进外源种质材料1559份,其中青稞920 份、小麦610 份、油菜20 份、豆薯类和杂粮作物9 份。通过这些工作,极大地丰富了西藏种质资源,推进了育种工作更好地开展。

  ——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持续深入。“十一五”以来,开展了青稞、小麦、油菜、马铃薯、荞麦和豆类作物新品种高产、优质、高效标准化栽培、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农田免耕、粮草作物轮作复种套种、经济作物平衡施肥、麦类作物测土配方施肥相关参数及田间实验矫正、马铃薯和麦类作物垄作栽培、优质牧草高产栽培技术集成、西藏飞蝗、麦类作物细菌性条斑病防控技术和“四位一体”农村沼气开发与利用等技术研究,在植物保护、作物栽培、土壤肥料、农田耕作与生态改良研究领域取得最新科技成果20余项,为“一产上水平”发挥了强有力的成果储备与科技支撑作用。

  “成果”转化乐农家

  自农科院恢复建院以来,农科所每年在全区五地(市)设置农业科技固定基点7个、流动基点30个,选派科技人员40多名,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项目30多项,把科学技术送到了千家万户,把科技工作做到了田间地头,使科技之花开遍了西藏大地。

  “九五”时期,为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实现西藏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农科所积极开展了农业先进实用技术与优良品种的推广。在有关涉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平均每年承担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推广项目20余项,其中“冬小麦万亩千斤”、“春青稞万亩千斤”、“藏油5号万亩示范”、“冬小麦千亩千斤示范”、“堆龙德庆县、曲水县农作物高产、高效实用技术推广”、“墨竹工卡县、达孜县种植业结构调整”、 “农作物原种、原原种繁殖基地、藏春951成果转化”、“高寒、半高寒地区青稞新品种藏青690示范推广”、“藏青311青稞新品种示范推广”和“西藏粮食作物穗行圃、原种繁殖田建设” 等项目的示范、推广,极大地推动了西藏农业发展,取得直接经济效益达1.4亿元,培训农民20多万人次,为西藏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十五”时期,重点实施了青稞、小麦、油菜万亩高产栽培、粮油作物标准化栽培、粮经饲作物种植结构优化调整、农田免耕、垄作栽培以及高效低毒生物农药引进与示范等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示范项目,年建立科技示范田10万亩以上,重点转化应用农作物新品种及其高产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成果20余项,增产粮油1000万公斤以上,新增经济效益1500余万元。

  近年来,新建了白朗县白雪农业试验站、白朗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并在堆龙德庆县、达孜县、墨竹工卡县和乃东县固定设立农村科技推广示范基点,在大力开展粮、油、豆、草大田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示范工作的同时,重点进行西藏温室蔬菜标准化栽培技术指导与服务。最近5年来,每年指导温室标准化栽培500多栋,培训农户500多户3000余人。项目区内群众在0.3亩的温室内自主生产瓜果、蔬菜的产值达1—1.5万元,是同面积大田作物现金收入的50—70倍,对群众增收效果十分明显。立足西藏无污染、无公害和优质蜜源条件,建立了拉萨、山南、林芝3个养蜂基地和西藏拉萨蜂产品加工厂,大力发展西藏养蜂产业。截至目前,培养养蜂科技示范户7户,养蜂规模达到3000箱,年产值180万元左右,户均蜂产品年收入5万元,有的高达15万元以上。西藏蜂蜜无污染、无公害,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标准,成为出口佳品,是实现西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page-->  产业开发出成效

  农科所以农作物原种繁殖场、油菜与麦类作物新品种繁殖基地和杂粮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为基础,组建了西藏圣科种业公司。年繁殖推广青稞、小麦、油菜和豆薯类作物原种、原原种达9500吨以上,为“一产上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

  以青稞研究与发展中心为基础,组建了圣伯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青稞产品开发是农科所重点发展的科技产业,现有厂房和青稞β—葡聚糖提取、青稞饼干制作工艺设备等固定资产310万元,并已着手开展产品研发工作。

  能力建设迈新步

  ——农作物原种繁殖场。由国家农业部投资600万元,于2003年底建成种子加代繁育温室2000平方米,制种网室1440 平方米,种子加工车间303 平方米,种子库1000 平方米,种子质检化验室257 平方米,晒场808 平方米,道路、绿化及其他附属设施占地面积5182平方米。同时,购置、安装种子繁育、加工、检测仪器设备72 台(件、套),常年安排落实农作物原种繁殖田3000亩。

  ——油菜和麦类作物原原种繁育基地。由国家农业部投资120万元,于2003年底建成油菜和麦类作物原原种挂藏、考种、检测室1100平方米,防雨晾晒棚768平方米,晒场1900平方米,购置、安装种子繁育化验、检测仪器设备36 台(件、套),在堆龙德庆县固定落实油菜和麦类作物原原种繁殖基地300亩,常年供种能力60吨以上。

  ——杂粮作物良种繁殖基地。由国家农业部投资330万元,于2004年底新建杂粮作物良种挂藏、考种、检测室400平方米,种子库400平方米,技术交流、培训与科技展览综合楼640平方米,网室1440平方米,晒场2000平方米,购置、安装种子繁育化验、检测仪器设备30多台(件、套),在达孜县、林芝县固定落实杂粮作物良种繁育基地1700亩,常年供种能力340吨以上。

  ——田间试验地改造。由自治区发改委、水利厅投资280万元,于2005年底改造田间试验地180亩,方便了田间作业,降低了实验误差,提高了科研效率。

  ——小麦品质育种实验室。由国家农业部投资184万元,于2002年建成小麦品质育种实验室,使得小麦品质育种的基础平台和能力显著提高。

  ——科研大楼维修与改造。由自治区财政厅投资93.4万元,于2004年对科研大楼进行了全面维修和综合改造,添置、更新了办公设备,改善了科研条件。

  ——科技人员住宅楼维修与改造。由自治区财政厅投资87.1万元,于2005年对5栋科技人员住宅楼进行了全面维修和综合改造,有效改善了科技人员住宅条件。

  ——科技人员周转房。由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投资754万元,于2005年新建科技人员周转房7栋、80户,建筑面积6464平方米,并完成了水、电、路、场地绿化、活动场所、围墙、大门等附属设施,提高了科技人员的住宅条件,达到了“建巢引凤、栓心留人”的目的。

  ——农业科技图书资料室。由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投资268万元,于2006年新建科技图书资料室1800平方米,并配置必要的阅览设备和科技信息交流系统,搭建新的科技信息平台。

  ——植物保护研究温网室。由自治区财政厅投资18万元、自治区农科院投资12万元,于2006年新建植物保护研究温网室340平方米,并争取新的项目投资,配置植物保护研究必备仪器设备。

  ——青稞研究与发展中心。由国家投资300万元,于2006年新建青稞研究与发展中心,配置必要设施设备,搭建了新的青稞产品研发平台。

  合作交流谱新篇

  15年来,农科所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促进创新”的原则,积极开展深层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采取项目资助和技术合作的方式,同澳大利亚国际农业研究中心合作实施大麦种质资源抗性亲本筛选与鉴定研究,同澳大利亚阿德来德大学合作实施作物生产与奶牛养殖结合技术研究,同美国智美基金会合作开展人工驯化栽培技术研究,同加拿大合作开展了西藏经济作物平衡施肥技术研究,同国际农业研究中心合作开展了西藏中部地区粮食与饲草集约化生产研究,同联合国粮农组织合作开展了“一年两收”饲草饲料生产技术研究。同国内30多个大专院校、农业科研部门建立了良好的科技合作交流关系,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合作开展西藏旱作农区滴灌与生产技术试验研究,同中科院合作开展了喜玛拉雅地区昆虫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西藏抗病优质青稞新品种选育、西藏糯小麦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同中国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甘肃省定西市农科所、青海省农科院和山西省农科院合作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在科技合作关系、人员互动、科技合作、工作交流上取得明显效果。同浙江大学联合开展青稞β—葡聚糖提取加工技术研究等,并与浙江大学、天津大学、江苏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科院成都生物所、华中农大和中国科学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了对科技人员的培训、培养与交流工作。通过技术合作与交流,科技人员的业务素质、理论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科技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区内科技合作进一步加强,同自治区水利科学院合作实施农作物灌溉技术研究项目,同日喀则地区科技局合作实施种植业结构调整与农区高效养殖及产业发展技术示范项目,同拉萨市达成了新的科技支撑发展与科技项目支持意向,并取得了明显效果。

  人才是第一资源

  搞好科技工作,人才是关键。农科所按照“用好现有人才,稳住关键人才,引进核心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原则,在科技人才培训、培养、交流、引进与使用上,完善、制定和执行一系列新的工作机制,同中国农业科学院进行深层次合作,采取有力措施,鼓励支持科技人员外出深造,就地培养,自学成才和外来人才到所工作,并真正做到“事业留人、机制留人、感情留人”。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激发了科技人员的聪明才智,使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劳动创造性得到了有效发挥,切实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自1995年以来,选派到内地农业院校学习深造的科技人员达2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6人;就地培养研究生17人;引进科技人才43人,其中大中专生36人,研究生7人;派送外出短期培训、培养科技人员300余人次。

  农业研究所的明天更美好

  展望未来,信心倍增。自治区农科所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相生互动、协调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自主创新与引进使用和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的关系,紧紧围绕“一个目标”,以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成果、一流的效益、一流的管理,把农科所建成促进西藏农业经济发展的科研中心、推广中心、示范中心和培训中心,切实为西藏农业、农牧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作用、成果储备作用、技术依托作用和战略决策咨询作用。努力完成“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和科技开发”的“三大任务”,切实增强“科技管理能力、科技设施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推广能力和科技开发能力”的“五个能力”。力争实现“在作物优质高产新品种选育推广上有新突破,在农作物特色产业开发研究与利用上有新突破,在成果转化和先进技术引进上有新突破”的“三个突破”。力争经过10—15年的不懈努力,使农科所的科技综合实力、自我发展能力和创新贡献能力得到显著增强,达到区内一流、国内中等、并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发展空间和影响力的农业科研机构,切实为西藏“一产上水平”和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责任编辑:桔子)
编辑: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西部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西部新闻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
推荐热点信息